在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中,这样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而又无可奈何:口罩生产线充足,却被熔喷布卡住了生产脖子,“一罩难求”;医护人员长时间穿防护服,浑身湿透……
近期,我院科高辐射化工研发出来的两种新技术,或将很大程度改善以上情况。超细聚酯海岛纤维湿法非织布,有望取代熔喷布;将电池隔膜技术用于防护服,降成本且提升透气性。
当前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口罩却一直紧缺。最新消息显示,全国口罩生产能力已超过1亿只/日,但生产口罩的关键原材料熔喷布供应却严重短缺。熔喷布的生产效率比其他类型的非织布要低,单套装置日产能通常在1~3吨。且从新上生产装置到达产,周期较长,通常需要3~6个月。这就导致了当前口罩用熔喷布供应严重短缺的局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复工复产,口罩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我们研发的技术,核心优势之一就是摆脱传统熔喷布生产设备,使用造纸企业常用的斜网纸机,经过改造就能生产。这项技术,以超细聚酯海岛纤维为主要原料,采用湿法非织布技术(类似造纸技术)抄造制成,较熔喷布具有更好的均匀性、更小的孔径,可提供更好的空气过滤性能、更高的强度,此外还具备良好的抗油、抗水、抗酒精特性。造价方面,比熔喷布的正常价格要高2万元/吨,但远低于目前熔喷布的市场价格。目前项目已完成产品试制工作,试验产品经河南省医疗器械监督检验所检测,符合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目前该材料中试生产可达800kg的日产能。 同时,我院正在加快沁阳科创园湿法非织布生产线建设。预计可在两个月内完成,日产能5吨,约可供生产N95口罩300万只。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是当前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重要物资,是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等奋战在战“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护身铠甲”。疫情期间,大量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及其他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穿着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由于汗液不能及时排出,会造成穿着者身体不适、体力消耗过快,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目前市场上的防护服,普遍透气性一般。
国标要求防护服材料透气量为每平方米每天2500g,而我们研发的材料能达到每平方米每天8000g。这项技术源自其团队研发的电池隔膜技术。基于现有科研基础和现有设备原料资源,按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的功能要求,团队开发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面料——阻水透气纳孔复合膜新材料。
这种材料由聚丙烯纳米微孔膜(芯层)与超细聚烯烃纤维非织布(面层)经热复合、拒水、拒油、抗静电和阻燃整理制成。与市面上的产品相比,该材料透气量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可以提供更好的排汗功能,并显著提高穿着舒适性。同时,机械强度提高一倍,耐折、耐磨,使用过程中不易破损。此外,该材料的造价与市场同类产品持平或略低。
目前本项目已完成产品试制工作,试验产品经河南省医疗器械监督检验所检测,可完全满足GB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现有非专用设备可以形成500kg(约6000平方米)的日产能。他们已经计划同时设计加工购置更完善的生产装置,扩大产能,形成2吨的日产能。
新型滤材和防护服材料

用于生产新型滤材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