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19日在北京表示,六年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人民币,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12万人次,为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六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科院为打造“创新之路”、“绿色丝绸之路”、促进“民心相通”和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作了实实在在的工作。白春礼说:“一是牵头成立了首个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简称ANSO;二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科技人才;三是建设海外科教中心;四是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五是加强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的落地应用。”
据介绍,“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是首个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是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白春礼介绍说,“与其他科技国际组织相比,ANSO更加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尤其注重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相关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民生等方面的科技需求。ANSO也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我们要通过这个科技组织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青年人才。”
初步统计,中国科学院已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在非洲、南美和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创建了9个海外科教中心,正在筹建第10个;前瞻布局了1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设立了“一带一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一带一路”产业联盟和曼谷创新合作中心,等等。
和以往科学家自由探索、发表论文为主要目标的科研不太一样,相关国家用得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和出发点。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举例介绍说:“比如中巴公路建设和防灾减灾,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像肯尼亚、中亚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库的建立;帮助斯里兰卡解决当地民生饮水问题,为渔民出海提供相应的气候预报,斯里兰卡政府和人民都高度赞扬;在乌兹别克斯坦,我们共同开发当地所需要的一些药物;解决柬埔寨、老挝、塔吉克斯坦当地的清洁饮水问题,一个农民写信给塔吉克斯坦的院长说,‘我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给我们村200多户解决了饮水,请千万转达我对中国科学院的感谢。’”(记者靳丹妮)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