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熟度:产业化技术
转让方式:技术转让
预计投资资金(万元):50万以下
成果简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大量涉重金属企业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经济有效的含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回收措施,导致大量重金属进入我国水体、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工业生产、农作物生产等产生许多危害和不良影响,其中金属离子污染的危害性较为突出,对人类有较大毒性的重金属离子如铅、砷、镉、六价铬、汞等即使痕量存在也能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些自然界不能降解的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并不高,并与有机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相反,重金属污染物无法通过降解作用自净,但可以通过生物食物链富集。在这一过程中,难分解易残留的重金属若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能在人体的某一部位积累,使人慢性中毒,极难医治,极大地危害着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此外,对工业废水中的贵重金属若不能回收利用,又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因此重金属污染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其中电镀行业在重金属污染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本项目围绕电镀行业含铬废水处理工艺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明了新型 N-甲基咪唑结构的大孔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及电镀废水重金属回收工艺。该树脂与传统 D201 和 D301 等阴离子交换树脂相比,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较高的选择性,pH 使用范围宽,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容易再生,重复利用效果好等特点。新型树脂已经实现百升级别规模化制备,工艺路线简单易操作,安全稳定,在国际上属首次报道,具有原创新。
在中科院 STS 项目支持下,在浙江温州建成了日处理 20~30 吨电镀废水重金属回收和综合处理集成装置回收示范线,并稳定运行,原水 Cr(Ⅵ)浓度超过 6000mg/L,出水 Cr(Ⅵ)等重金属含量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回收的铬可再次资源化,重新回到电镀生产线中试用。在为企业节省了排污费的同时,既节省了原料铬酐的投入,也减少了因化学沉淀法产生的大量含铬污泥,节省了危废处置费用,一举多得,综合效益明显。为电镀废水无害化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针对电镀废水中的镍、铜、铅等其他重金属元素开发了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为电镀废水重金属的综合处理回收奠定了良好的研发基础和技术储备。
相关成果发表文章 14 篇,其中综述 2 篇,申请专利 9 项,授权 8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