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熟度:中试技术
转让方式:联合新办企业
预计投资资金(万元):1000万以上
成果简述:专利及进展情况:课题组已在中高温复合储热材料配方、高温导热油性能改良、纳米流体强化传热、储/释热过程机理、储能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 SCI/EI 检索文章 30 余篇,申请专利 10 余项。此外,搭建成功储热换热通用测试平台,该平台满足 100~1000℃的动态热源模拟及 50 余个热工参数的自动采集及监控;集成 200kW 基于储能的分布式能源测试示范系统。目前,课题组正在和鞍钢集团、江苏鹏飞集团、常熟喷嘴厂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发项目。
产业化前景分析:根据市场调研公司 Pike Research 的预测,从 2011 年至 2021年的 10 年间,将有 1220 亿美元投入到全球储能项目中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示范项目在中国运行,储能在中国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若考虑抽水蓄能、储热技术等,预计到 2020 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136.97GW,占 2020 年全国发电总装机量 1800GW 的 7.6%,储能发展前景广阔。仅以钢铁企业余热为例。目前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余热利用率仅为 30~40%。若将该项技术应用到钢铁行业余热回收,可实现烟气余热回收率达到 90%、高温钢渣余热回收率达到 60%,可节能 2160 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 5000 万吨/年。